|
当前,湖南机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认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遵循航空经济规律,提升发展质量,实现湖南民航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助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民航强国宏伟目标作出新的贡献。其中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的要求,增强长沙机场区域枢纽功能,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
从全球各大型机场的发展过程看,无一不是枢纽机场。国际机场协会研究认为,机场每百万人次旅客吞吐量可带来经济效益总和1.3亿美元,创造相关就业岗位2500个。现在的机场特别是大型国际机场,已不仅仅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更通过聚集社会发展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优势资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辐射效应。因此,建设枢纽机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显而易见。
湖南日益增强的综合实力是长沙机场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的坚强后盾
近年来,湖南突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拓宽发展思路,结合湖南实际情况,提出了“四化两型”总体构想,绘制了“四个湖南” 建设蓝图,确立了“两个加快、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
坚持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2007年~2011年,湖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008年突破万亿元大关;2011年接近2万亿元,达19669亿元,是2007年的1.7倍。湖南地区经济总量连续4年稳居全国前10位。湖南地区人均GDP稳步增长,2011年达到29880元,比2007年增长61.4%。
坚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中心,经济结构更加合理。2007年~2011年,湖南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8%。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全省目前有8个千亿元产业、3个千亿元园区、2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和1个千亿元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1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0%。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3%,2011年实现旅游收入近2000亿元,增长2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2%,成为全国5个超过5%的省市之一。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湖南立足于不同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整体谋划区域发展,形成了全省协调、联动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长株潭城市群加快发展,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07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2.2%,比2007年提高1.5%;二是湘西地区开发稳步推进,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三是湘南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相继出台《湘南地区开发开放规划》等指导性规划,承接产业转移和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比重接近30%;四是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快速发展,抓紧构建“1+9”规划体系,有望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坚持以扩大内需为助推器,城乡消费市场繁荣稳定。2011年,湖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884.7亿元,2007年~2011年年均增长19.1%。湖北旅游产业加快发展,2011年接待旅客25328.3万人,2007年~2011年年均增长22.5%。
坚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扩大区域合作交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2011年,湖南进出口总额累计达661亿美元,年均增长20.9%;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2.1亿美元,年均增长18.9%。加大与世界500强和央企对接,一批战略投资项目相继落户湖南。截至目前,在湘世界500强累计达119家,对接央企69家,落实项目270个。
坚持民生优先,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11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44元,年均增长12.4%。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403元,比2007年增加4412元。
蓬勃发展的长沙机场是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的优质平台
近年来,湖南机场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湖南航空强省为目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求真务实,坚持走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安全管理、生产运营、企业改革、机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长沙机场实现了“短跑道变长跑道,小飞机变大飞机,旧机楼变新机楼”的三大跨越。到“十二五”末,长沙机场将实现“单跑道变双跑道,干线机场变枢纽机场,航空港变航空城”新的三大跨越。
航空运输快速发展。2011年长沙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368.5万人次,同比增长了8.4%。长沙机场旅客吞吐量2009年突破1000万人次,进入我国大型机场行列。今年,长沙机场旅客吞吐量预计达1500万人次,进入全球旅客吞吐量百强机场,国际和地区旅客吞吐量预计将达75万人次。
航线网络逐步完善。截至今年10月,长沙机场航线网络辐射78个城市,开通航线100余条,营运的航空公司有32家,每周执行航班约2700架次。其中,国际和地区定期航线7条,另有12个不定期国际包机航点。
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今年9月,民航局批复了长沙机场新的容量评估结果,长沙机场高峰小时起降由27架次提高至33架次。近年来,随着长沙机场基本建设快速推进,机场时刻容量得到进一步释放,为航空公司增加运力创造了有利条件。长沙机场上期改扩建工程已顺利完工,跑道长度由2600米延长至3200米,飞行区等级由4D升为4E,迎来大飞机时代。2号航站楼于2011年7月投入使用,停机位增加至49个。
服务水平上台阶。长沙机场始终牢记“真诚待客、用心服务”的服务宗旨,致力于为航空公司、旅客、货主提供高效率、高品质的空港服务。2011年长沙机场航班正常放行率达到98.5%,排名居全国千万级机场前列。
长沙机场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情况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建设长沙机场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机遇和挑战并存。目前,建设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我国民航运输业处于黄金发展期。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阶段,民航业发展潜力很大。同时,国际国内航线网络的逐步形成和完善,为我国民航运输业的强劲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
湖南民航业处于政策环境的战略机遇期。从国家层面看,《若干意见》的出台,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民航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对于民航业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安全发展、科学发展是一个重大机遇。从区域层面看,湖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湖南民航业发展,将促进机场发展作为湖南抢抓中部崛起战略的机遇,作为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湖南拥有发展民航业的独特优势。湖南地缘优势明显,长沙位于湘中北,接近南北黄金分割线的位置,也是东西空中交通的咽喉要道,机场集聚效应很强。作为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长沙距离北京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航程都不超过两个小时,便于实现航空货运、物流的集聚,易于构筑方便、快捷的航空交通网络;湖南经济发展战略优势明显,综合实力日益明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湖南旅游产业优势明显,为航空运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
湖南航空运输市场已成规模。长沙机场旅客吞吐量于2009年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成功跻身我国大型机场之列。今年,长沙机场旅客吞吐量预计达1500万人次,旺盛的市场需求有力地证明了长沙机场建设区域性国际枢纽的潜力和前景。
与此同时,客观审视长沙机场的发展环境,建设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也面临一定的困难和不利因素。
航空运输业快速发展与空域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场开发受到较大制约。对于枢纽机场而言,空地发展必须协调同步,且紧密结合为一体。长沙机场要进一步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争取军方和局方支持,解决空域资源紧张问题。
枢纽建设任务繁重,资金统筹有一定困难。目前,为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湖南机场正在抓紧推进长沙机场东扩工作,同时全面铺开张家界、常德、怀化芷江机场改扩建工程,加上发展临空产业,所需建设资金数额庞大。在目前航空主业上市或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资金来源和渠道面临较大的考验。
机场综合集疏运体系建设滞后,机场辐射能力受限。目前,旅客进出长沙机场以高速公路运输为主。虽然长沙地区总体规划含有市区至机场的轻轨和地铁项目,但实施尚待时日,影响了长沙机场的通达性。
航线网络国际化程度较低。目前,长沙机场国际航线仅开通至韩国首尔、新加坡定期国际航线,以及港澳台的地区航线,以中短程航线为主,数量少,对长沙机场整体航线网络贡献度低,竞争力不强,国际和区域影响力不足。
扎实推进长沙机场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
以打造区域性国际枢纽为核心,联合基地航空公司和战略合作伙伴,做大做强航空运输业、现代服务业、临空产业,力争在6年内把长沙机场建设成为设施先进、功能完备、安全舒适、环境优美的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机场,运量排名跻身全国十强、全球百强,湖南机场成功发展为国内优秀、国际知名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打造湖南航空强省。
通过发展战略的分步科学实施,建设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的目标能够在3年内打好基础,在6年内基本实现,在10年内完全实现:一是拥有对中国国家航线网络结构具有支撑作用的,对开发我国极为丰富的航空市场增量资源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且运行品质良好的中国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二是拥有中国旅客运输量前10名之一的大型骨干机场,以及功能完整、经济效益好和区域发展动力功能明显的大型临空经济区长沙机场城;三是省内民用机场直接能量辐射区有效覆盖全省90%以上的经济活动、80%以上的国土面积,人均航空出行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力争达到国际水平;四是以枢纽机场为核心的航空产业对湖南社会经济的贡献达到全省GDP的8%以上;五是拥有在管理体制、产业结构、资产规模、经营效益、企业文化方面一流,在世界主流旅客群体中具有一定认知度和作为湖南省支柱性企业的大型枢纽机场产业集团。
近年来,长沙机场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适应新形势、新特点,扎实推进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各项工作。
一是争取多方支持,形成建设合力。目前,长沙机场建设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仍处于强基础阶段,离不开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的政策导向和配套扶持措施,离不开航空公司和机场的战略合作与共同推进。
二是夯实硬件基础,建设第二跑道。2010年初,湖南省机场管理集团成立了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机场建设领导小组,启动了长沙黄花国际机场飞行区东扩工程的前期工作。2010年5月,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总体规划获民航局和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2011年11月,长沙黄花国际机场飞行区东扩工程获得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复;2012年3月完成了可研评估。预计长沙黄花国际机场飞行区东扩工程于2015年竣工,第二跑道届时将投入使用。
三是扩大市场容量,完善航线网络。湖南机场积极开拓市场,进一步加强与各主要航空公司的合作,鼓励航空公司在长沙机场加大运力投入力度,构建中枢辐射式航线网络结构;优化旅客中转流程,支持航空公司开通更多中远程航线;积极开发支线航空,着力开通更多省内和周边支线机场至长沙机场的航线航班。
四是开发国际航线,加快“走出去”步伐。根据湖南国际航空市场特点,湖南机场采取逐步推进的市场营销策略,近期采取直达航线的方式开通至东亚、东南亚的中短程国际航线,采取国内航班代码共享的方式开通长沙机场经停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国际门户枢纽机场至欧美等地区中远程国际航线;中远期计划开通直达欧美、大洋洲和亚洲其他地区的中远程航线航班,构建对长沙机场区域性航线网络有强力支撑的国际航线网。
五是建设综合交通体系,扩大机场辐射范围。目前,长沙市政府、省直有关单位已将长沙机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纳入省、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构建以长沙机场为核心,形成集航空运输、轨道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
对提升中部机场枢纽功能的建议
近年来,长沙机场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的实践表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提升区域枢纽功能的基础,基地航空公司的实力是提升区域枢纽功能的核心力量,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提升区域枢纽功能的保障,政府政策环境是提升区域枢纽功能的助推器。为提升中部机场区域枢纽功能,笔者建议:
第一,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重点支持行业发展,增强基地航空公司实力或成立本土航空公司。为提升区域枢纽功能,一方面请地方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向基地航空公司提供特殊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基地航空公司加大运力投入力度,完善航线网络;另一方面请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支持成立本土航空公司。
第二,民航局、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区域性枢纽机场建设资金的扶持力度。区域性枢纽机场建设项目所需资金巨大,目前各机场集团或机场争取资金的来源和渠道有限,筹措资金压力大。另外,由于区域性枢纽机场运输量快速增长,安全保障压力增大,更新设施设备、流程改造、功能升级、技术创新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请民航局和地方政府一并考虑。
第三,加强顶层设计,突出政府和民航局在提升机场区域枢纽功能中的作用。在提升机场区域枢纽功能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一方面将机场发展规划纳入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兼顾机场建设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机场集疏运能力,并鼓励航空公司发展多种联运模式,实现客货有序流动。
第四,建议民航局在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时,优先考虑增强区域枢纽机场在航班时刻协调中的话语权。在打造区域枢纽时,机场需要有相同发展愿景的战略合作者(航空公司),通过优势资源和政策倾斜,为核心伙伴提供更多的关键资源,同时争取局方给予核心伙伴更多的航班时刻优先权,共同提高区域枢纽功能。
第五,建议民航局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中部区域性枢纽机场建设航空物流中心。中部区域性枢纽机场要加快发展货邮运输,大力提高货运能力,加强货运枢纽建设,同时支持和鼓励航空货运企业建设航空货运枢纽、货运集散地和快件处理中心,加快形成以大型机场和航空口岸为依托的航空物流集散中心。这一切都需要民航局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和配套措施支持。
第六,建议民航局和地方政府加大对支线机场的支持力度。希望民航局进一步提高中小机场和支线航空的补贴标准,鼓励航空公司开通区域枢纽机场至周边地区的支线航班;希望地方政府加大对支线航空的扶持力度,支持支线机场提高通达性。
第七,建议加强中部枢纽机场在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合作,避免相同市场的恶性竞争,利用各自优势,有条件地实现中部区域内航空客源共享。各机场要建立定期联系机制,及时传递和共享市场开发信息,实现中部枢纽机场和谐发展。